宜安班上有位隔代教養的孩子,聽說常被爺爺打罵,孩子在校的表現,除了功課嚴重落後之外,人緣也不佳,有次戶外教學,蔣夫人和這孩子聊天,順便關心一下她臉上的瘀青,她說是被爺爺揍時,不小心打到臉,孩子談到常挨打的景況,心疼小小年紀有這樣的成長背景,當時只能投以關愛的眼神,拍拍她的肩膀,愛莫能助,有時會詢問宜安有關這位同學的近況,思索不出自己還能做些什麼?
小四的宜安近來在聊天中提到導師很生氣一件事,就是別班的老師發現這孩子在這位老師的筆盒中偷走了一塊橡皮擦,孩子堅稱是撿到的,不是偷,老師勸導不成,說了重話,孩子哭了,也堅持不道歉。
宜安說完後,蔣夫人問:『妳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?』
『我覺得大人不應該這樣對小孩。』
『那要怎麼對小孩才是OK的?』
『要先和小孩坐下來談一談哪!我不大會講,但就是要聊一聊。』
孩子的方向出來了,只是細節未臻,於是蔣夫人發表感想了,『如果是我的話,因為我沒有當場看到是偷還是撿的,所以不去爭論,倒是我比較在意,即使是撿到,也要詢問是誰掉了,讓老師、同學知道有人掉東西,交去認領,而不是據為己有,這樣做,同學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待調整。』
宜安接著說:『況且她(孩子)也有她的優點啊,這是我們老師說的。』
『對對對!』蔣夫人附和著,了解宜安看事的思辨能力正點點滴滴成型了。
『馬麻,有一次他在寫字,我發現那隻筆好像是我之前掉的,我就問她"這支筆是妳的嗎?",她說是她撿到的,我問她在哪裡撿到的?她指了前面,是我以前的座位,我就告訴她,"我之前坐在那裡時,掉了一支這樣的筆,所以這支可能是我掉的筆,妳可以給我嗎?",她就把筆給我了。』
蔣夫人讚賞道:『妳處理的很好。』,宜安不是用"還"這個字眼,而是用"給",前者認定是自己的,後者則不預設立場。
『後來,我的文具都有貼上姓名貼,這樣就很好找了,有一次她跑來找我,她說她撿到我的橡皮擦(上面有姓名貼紙),拿來還我。』
宜安沒有為這個孩子貼標籤,所以可以心平氣和的互動,從中給出的是尊重與愛;從小被打罵的孩子,對外表現得很倔強、不認輸……,不怕對方來硬的,一旦被了解,心容易被融化,您的一個尊重,可以讓他有機會成為天使。